海绵城市,这一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功能,为现代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在于“回归自然的水文循环”,即城市应像海绵一样,在雨水充足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并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城市排水系统的革新,更是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那么,海绵城市究竟是如何进行建设的呢?

一、规划与设计阶段
海绵城市的建设始于科学而全面的规划与设计。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理念确立、现状评估和规划编制三个步骤。
理念确立
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核心理念,即实现“回归自然的水文循环”。这意味着城市在雨水管理上要具备像海绵一样的弹性,能够自如地应对雨水的吸收、存储、渗透和释放。这一理念的确立,为后续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现状评估
在理念确立之后,需要对城市的自然环境、水文条件、排水设施等进行全面评估。这一步骤的目的是识别城市在雨水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为后续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数据。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城市的地表覆盖情况、雨水径流特征、排水系统的效能以及潜在的内涝风险等。
规划编制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步骤。这一规划需要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和重点项目,确保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
二、工程实施阶段
在规划与设计阶段完成后,海绵城市的建设便进入了工程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系统治理三个方面。
源头减排
源头减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采用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径流,提高雨水下渗率。例如,在建筑物顶部种植植被形成绿色屋顶,可以吸收雨洪期间多余的雨水径流,并通过植物根系净化过滤后收集存储回用。同时,绿色屋顶还能保护建筑表层,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透水铺装则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透水铺装材料,增加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
过程控制
在雨水径流形成过程中,通过建设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植草沟等设施,可以对雨水进行滞留、净化,减少雨水污染和径流峰值。生物滞留池利用植物和土壤的生物滞留作用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同时减缓雨水径流速度。雨水花园则结合景观设计打造具有雨水收集、净化、利用功能的花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植草沟则通过种植植被的沟渠来收集、传输和净化雨水径流。
系统治理
系统治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环节。通过将城市排水系统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构建完善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可以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整体效能。例如,建设雨水调蓄池、雨水泵站等设施,可以在雨水高峰期对雨水进行调蓄和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的发生。同时,这些设施还能在雨水稀缺时释放存储的雨水,为城市提供稳定的水资源。
三、技术与应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以下是一些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和措施:
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通过在建筑物顶部种植植被来吸收和净化雨水。绿色屋顶的设计需要考虑植被的选择、土壤层的厚度、排水层的设置等因素。同时,还需要对绿色屋顶的结构进行加强,以确保其能够承受植被和雨水的重量。
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采用透水材料来铺设路面和广场等硬化区域。透水铺装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可以使雨水迅速下渗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同时,透水铺装还能增加地面的摩擦力,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是一种将绿地设计成低于周围路面的形式,便于收集周边雨水的设施。下沉式绿地通过植物和土壤的自然净化作用来提高雨水质量,并将其存储起来供后续利用。这种设施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还能提高城市的雨水管理能力。
生物滞留池
生物滞留池是一种利用植物和土壤的生物滞留作用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的设施。生物滞留池通常设置在城市道路、广场等硬化区域的周边,通过收集雨水径流并进行滞留、净化后排放到地下或周边水体中。这种设施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含量,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一种结合景观设计打造的雨水收集、净化、利用设施。雨水花园通过种植植被、设置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来收集、净化和利用雨水。这种设施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还能为市民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四、管理与维护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管理和维护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发挥效益。以下是一些在海绵城市管理与维护方面的建议:
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制度是确保海绵城市设施正常运行的基础。制度应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确保海绵城市设施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和管理。同时,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计划和标准,确保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
监测评估
建立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评估体系是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对海绵城市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设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同时,监测评估结果还可以为海绵城市的优化和升级提供科学依据。
公众参与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是提高公众认识和支持度的重要途径。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向公众普及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技术和效益,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支持度。同时,还可以鼓励公众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共同推动海绵城市的发展。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和协作。通过科学规划、先进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应用,以及长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我们可以打造出更加美丽、宜居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