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雨水管理挑战,如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完善的雨洪管理系统变得刻不容缓。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创新的城市建设理念,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那么,海绵城市规划方式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具体来说,海绵城市能够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并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种城市建设模式不仅有助于减少城市内涝,还能有效提升雨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强调现代城市应具备像海绵一样吸纳、净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极端降雨的防灾减灾能力。从城市雨洪管理的角度来看,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它与国际上流行的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及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等理念和方法高度契合。
二、海绵城市规划的原则
海绵城市规划应遵循一系列原则,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这些原则主要包括:
规划引领:海绵城市建设应以规划为引领,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指导各项建设活动的有序开展。
生态优先:在海绵城市规划中,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城市绿地、水系等自然空间,优先通过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来实现雨水管理目标,同时注重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环境。
安全为重:海绵城市规划应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通过合理的设施布局和设计,有效应对极端降雨天气,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因地制宜:海绵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和技术。
统筹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等多个方面,通过综合规划设计实现整体衔接和协调。
三、海绵城市规划的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规划的具体措施多种多样,涵盖了城市住宅区、城市道路、城市公园绿地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规划措施: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
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的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因此,在城市住宅区规划中,应结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缓解洪涝灾害。
传统住宅区改造:对于传统住宅区,可以通过改造绿地、停车场、活动场地等方式来构建海绵设施。例如,将绿地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将停车场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将树池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等。
新型住宅区设计:对于新型住宅区,可以在规划阶段就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例如,在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设计中,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二)绿色屋顶海绵策略
建筑屋顶是城市内涝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将城市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是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的有效手段。
绿色屋顶设计:绿色屋顶通过在屋顶表面种植绿色植被来吸收雨洪期间多余的雨水径流。这些植被通过根系净化过滤雨水,并将其收集到雨水桶中进行存储回用。绿色屋顶底层还有轻质土层、防根系穿透层、排水层以及防水层等多层结构保护,既能保护建筑表层,又能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密集型与低荷载屋顶处理:对于荷载承受能力较高的密集型绿色屋顶,可以种植覆土较高的乔木、灌木等植物,打造景观体验丰富的屋顶花园。而对于荷载能力较低的坡屋顶等类型,则可以通过增加屋檐排水槽、雨水管、雨水桶等结构组成雨水收集系统,以应对雨洪期间的雨水排放问题。
(三)城市道路海绵策略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主要不透水下垫面之一,占建设用地的比例较高。因此,在城市道路规划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树池与生物滞留池:通过在道路两侧设置生态树池和生物滞留池等海绵设施来收集、初步过滤雨水径流。生态树池的标高一般比路面低一些,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收集、过滤雨水径流的作用;而生物滞留池则是一种下凹式景观空间,配置丰富的景观植物,具有垂直的池壁和平缓的纵向坡,能够有效滞留和净化雨水。
道路渗井与中心隔离带:在空间受限的邻里街道中,可以通过设置渗井的方式来实现海绵城市目标。同时,道路中心绿化也可以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利用对象。通过结合道路横坡的现状,将道路两侧的滞留池和中心绿化整合为一个新的排水绿化生态系统,以应对道路积水问题。
立体交通与生态停车场:在立体交通设计中,可以采用入水口初期弃流、入水口拦截装置、高架下滞留池设计等方式来收集和利用雨水径流。此外,生态停车场也是一种具备环保、低碳功能的停车场类型,可以与生物滞留池及植草沟结合设计,提高停车场的绿化率和雨水管理能力。
(四)城市公园绿地海绵策略
城市公园绿地是构建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公园绿地中的海绵设施,可以有效传输和消纳雨水,同时层级净化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
海绵设施系统布局:在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中,应将海绵设施连成系统布局。例如,在收集绿地周边区域雨水时,若植草沟不能直接引流,可以通过设计地下管道将雨水引流至绿地公园进行消纳。地下管道与海绵设施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雨水管理系统。
下沉式绿地与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是一种能够截留住雨水的低洼绿地类型。在规划下沉式绿地时,应选择土壤疏松、透气性较好且耐涝性强的植物种类。同时,还可以在绿地中设置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来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
四、海绵城市规划的实施与保障
海绵城市规划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为了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应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
明确责任主体:城市人民政府应作为落实建设海绵城市的责任主体,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共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同时,各相关责任主体也应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分工,确保各项建设活动的有序开展。
加强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的具体设计中,应加强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环节的审查工作。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得到有效落实和执行。
鼓励公众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应积极鼓励公众参与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强化科技支撑: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技术支持。因此,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同时,还应加强与国际先进经验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规划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生态环境需求等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和多样化的建设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雨水管理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